574
您的位置: 券商中国 > 财经

大城市人才竞争瞄准双赢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3/03 13:50   阅读量:12098   

高阶人才竞争背后,不只是薪资待遇的竞争,还是城市活力、宜居环境和产业结构的竞争。

近日,杭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致辞中表示,杭州新引进的跨城流动人才中,有超过20%来自北京和上海,是最多的两座城市。而来自猎聘和智联招聘的相关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点,随着话题发酵,“杭州吸走北京上海人才”冲上微博热搜,拿下了1.8亿阅读量。

北京、上海,一直是中国人才流向的标杆城市,能够吸引北京、上海的跨城流动人才,欣欣然的不只是杭州政府,普通百姓也该是与有荣焉,至少证明了“自己选择的城市”没有错。

尤其近些年的城市认知中,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之外,杭州、重庆、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的概念越来越明晰,无论“新一线城市”之间,还是“新一线”与北上广深对标,竞争的味道很浓烈,但进取心远远重于数据本身的输赢。

在诸多的数据比拼中,为何地方政府尤其重视人才指标?因为人才始终是任何竞争中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有人才有其他。

化解大城市病,过去几年,北京持续疏解非首都功能,上海更是在“十三五”期间定下4条底线,其中之一就是人口规模不能超过2500万。一线城市严控城市规模、人才产业外溢,看起来是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受益,但被动获利并非长久之策。

随着北京、上海围绕城市新功能新定位陆续发布新的人才政策,城市与城市之间又要回到用实力“抢人”的新一轮竞争。

尤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的确立,畅通人才大循环、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也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人才工作的重要目标。体现在城市竞争层面,就不简简单单是现金奖励、落户优待、创业优惠等政策性“老三板斧”,而是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改善和产业就业结构升级,创造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新型人才吸引力。

中心城市、城市群,大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既要协同发展,又要建立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以此完成城市和人才的双向筛选。

从这个维度,杭州人才引入最多的两个城市是上海、北京,既能说明杭州对人才吸引力的提升,也反映出大城市之间产业互补和人才良性流转越来越畅通。

不只是杭州与北京、上海,多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与上海、广州与深圳、北京与天津、重庆与成都等大城市之间,也越来越成为彼此人才流入和流出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要比过去单一超大城市“虹吸”周边小城市的人才流动模式更为健康。

实际上,从民众对不同城市的气质描述也能感受出人才流转背后的产业定位差异化竞争,北京一直是前沿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兼具文化气质和金融活力,杭州是突飞猛进的电商之都,深圳牢牢把控“硬件硅谷”……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