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面具是陪葬品?米开朗基罗是卡拉瓦乔哥哥?展览上的离谱传言该反驳吗
“这个黄金面具,会不会跟埃及黄金面具一样,是戴在木乃伊头上的?”
不久之前,市民潘先生在参观展览时听到身旁一对情侣议论展品,他很想立即出言否定对方的说法,但又觉得对陌生人不礼貌。他将这段纠结的经历发到社交媒体,竟发现不少文博爱好者同样有此困扰。
在电影院里有观众大声胡乱推测剧情,是不少影迷头疼的不文明行为。当场景转换到博物馆、美术馆里,少数观众对着展品侃侃而谈却一派胡言,你会上前纠正他吗?
此前,潘先生如愿预约参观了正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重磅展品黄金面具前围了不少观众,等候近距离欣赏文物。“当时,旁边一对小情侣正在讨论这件文物,男方提出,黄金面具会不会像图坦卡蒙的面具那样是戴在人头上的。”
潘先生两年前曾前往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参观,知道三星堆遗址是祭祀坑而非墓葬,也没有发现人类遗骸。而且他听讲解时也了解到,黄金面具被发现时大都被折叠挤压,是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敏锐发现特殊之处,清理延展后才让珍贵文物重见天日。据悉,此次来上海展出的黄金面具保存非常完好,高17.5厘米、长31厘米、宽16厘米,重量约50克,非常薄,戴在人面部有难度。然而,他想纠正对方的说法时却又迟疑了:“一方面我不是专家,了解到的信息也未必是全面的;另一方面,陌生人去纠正人家对话,多少有点冒犯。”
随后,他将当天的感受发到社交媒体,没想到竟有不少人有类似的经验。在浦东美术馆举办的“曾梵志:过往与此刻”展,市民廖先生遇到有人在画家90年代代表性作品“面具”系列前侃侃而谈,称画家这一时期还创作了以家庭合影为主题的画作,“我听了几句,发现对方是把另一位艺术家张晓刚和曾梵志混淆了。”
听到展览上陌生人明显出现错误的信息,不少文博爱好者的选择迥异。“如果是在电影院里,听到有人一直跟身边人预测剧情,我会直接请对方不要讲话。但博物馆、美术馆是公开场合,人家没有主动询问,我开口纠正有些冒犯。”潘先生自己的选择是“不说”。在他看来,如今许多展览对展品有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也有不同层次的讲解服务可消除误解。
不过,也有人选择“听到就说”。“博物馆、美术馆本来就是分享知识的地方,明明对方也是想要了解这些知识,我既然知道,为什么不能提供呢?”文博爱好者陆晴此前参观上海博物馆“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时,身边一位家长正在给孩子介绍唐寅是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孩子追问还有哪些人时,这位家长回答了祝枝山、文征明后卡了壳,陆晴随即补了句“徐祯卿,也有种说法是周文宾”,家长还让孩子向他道谢。
有一些文博爱好者表示,近年来文博热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游客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在展品前人头攒动时难免听到周围人的对话,其中不乏对文物、艺术品的错误信息和解读。从事建筑相关工作的市民周磊十几年前在英国留学时就喜欢参观博物馆,此前在浦东美术馆欣赏“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展时,听到旁边年轻人说“米开朗基罗是卡拉瓦乔的哥哥”。“两人差了上百年吧?”心里嘀咕后,周磊忍不住表示“两个艺术家没有关系”。随后,他才了解到,年轻人是陪亲戚来看展,临时在手机上搜索信息,误将卡拉瓦乔全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理解成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博纳罗蒂?西蒙尼。“并不是说文博爱好者看展览时就高人一等,只是知道这些知识的人顺道将知识传播出去。”
被陌生人“当场打脸”,观众能接受吗?记者在部分博物馆、美术馆走访时发现,不少观众乐于了解更多的信息。“如果是讨论展品时得到其他观众的指点,我会非常感谢,还会多问几个问题。”在上博东馆参观的吴先生就表示,自己有疑问“当然希望得到有效回应”。在他看来,很多人会在社交媒体上提出问题,期望得到陌生网友给出答案,“场景换到现实中,为什么不可以?”还有观众表示,即便有人纠正自己的说法,事后还是会进一步查证,“陌生人讲的也不一定对。”不过,也有观众认为这样是一种冒犯,“即使博物馆、美术馆是公共场合,我和朋友讨论的也不是隐私话题,但私人对话被陌生人关注并插嘴,还是让人不适。”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